一、《方案》出台的背景
为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根据《平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平凉市农业节水方案(2024-2026年)》(平政办发〔2024〕14号)精神,结合县情实际,制定本方案。
二、《方案》的总体要求
包括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四水四定”用水原则,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改善农田基础设施,通过工程节水、农艺节水和管理节水,全面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努力实现节水和增收“双赢”。
第二个方面,目标任务。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到2026年,全县农膜覆盖面积达到22万亩、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57%左右,其中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主的旱作覆膜面积达到7万亩,全县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68。
三、《方案》的重点工作
包括推进工程节水、实施农艺节水、强化管理节水目标任务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推进工程节水。分为三部分,一是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贯彻落实“1+3”政策体系,分区分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有河灌条件的河谷川台地重点推行“小块变大块、分散变集中”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灌溉建设模式,大力发展管灌、喷灌、微灌等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在河谷中小型灌区重点推行渠灌其他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注重与灌区水利骨干工程有效衔接,合理布设灌溉设施,配套渠系灌溉,突出以水定地、合理配置水资源。在山地区和塬坡地带重点推行“整山系、整流域”高标准梯田建设模式,采取“原地块平整”“二合一”“三合一”办法,将“坡地”改“平地”、“窄田”并“宽田”、“多台”变“一台”,推进“宜机田”“宜机路”建设。在无灌溉水源条件的旱塬区重点推行“集中连片”旱地高效粮食生产基地建设模式,适度归并田块。在有提水灌溉条件的浅山区和塬区探索推行引水上山(塬)水肥一体化高效节水灌溉模式,拓展节水技术应用空间。在有集雨补灌条件的山地区和塬区,采取就地蓄水与坡面集雨相结合,因地制宜建设截洪沟渠、蓄水池、水窖等集水工程,配套应急补灌设施,探索应用非充分灌溉技术。二是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继续推进“四抓一打通”工程建设,提高农业用水保障能力,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重点解决老(旧)骨干渠道输配水能力不足问题。引导有条件的灌区稳步开展数字化建设,进一步提高灌区信息化管理水平。三是提升设施农业节水能力。加快节水技术和节水装备在设施农业中的推广应用,突出精准灌溉,实现高产高效。新建的设施农业原则上全部配套智能水肥一体化装备,采用集雨节水、基质栽培、覆膜保墒、环境因子自动监测与调控等技术。同步推动老(旧)日光温室灌溉设施改造提升。
第二个方面,实施农艺节水。分为四部分,一是优化种植结构。通过用水定额引导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压减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低耗水耐旱作物种植面积。在稳定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以优质苹果、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在水资源严重短缺和地下水超采区,逐步压减农田大水漫灌和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二是推广节水技术。整合育种企业资源,加快抗旱、节水、耐密、稳产、高产、宜机收作物新品种选育推广,逐步提升作物抗旱能力和单产水平。大力推广以玉米全膜双垄沟播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实现“秋雨春用”“雪水春用”。在灌溉区实行精准灌溉、适期灌溉,力推玉米膜下滴灌、宽窄行、密植栽培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小麦浅埋滴灌、微垄沟播等技术,马铃薯及瓜菜膜下滴灌、垄作滴灌水肥一体化、高垄栽培等技术。在旱作区主推玉米减穴增株、冬小麦宽幅匀播、马铃薯垄上微沟和果树软体集雨水窖水肥一体化补灌、渗灌等技术。三是加大地膜覆盖。加快加厚地膜(厚度大于0.015mm)、黑膜等新型节水覆盖材料的应用,推广“一膜两用”技术。稳定秋覆膜面积,延长地膜覆盖时间,保蓄土壤水分,实现秋雨春用。暂时不具备高标准农田建设条件的区域,主推覆膜灌溉技术。加强地膜生产、销售、使用、回收等全过程监管,提高地膜使用回收能力到2026年底全县残膜回收率达到87%以上。四是强化农机配套。加快丘陵山区适用小型机械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建设,加强移动式喷灌、滴灌、补灌机械设备的研发推广应用,加大深松机、秸秆粉碎还田机等保墒蓄水农机应用,提高浅埋滴灌、密植栽培、垄膜沟灌、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机械化水平,开展宜机化农艺研究与技术推广,推动农机装备与良种、良制、良法融合。
第三个方面,强化管理节水。分为四部分,一是强化用水刚性约束。坚持“四水四定”,严格落实省上下达用水总量管控指标,地表水取用水量不得超过分配的可用水量,地下水开采量不得超过本区域地下水量控制指标、并符合地下水水位控制要求。完善农作物灌溉分区分类标准体系,以可用水量确定农业产业布局、结构和规模。二是开展水价综合改革和水权交易。建立完善有利于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价格机制,对水资源高消耗行业中的限制类项目实行限制性价格政策。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健全节水奖励机制,激励引导节水。加强水利工程供水成本调查、监审,完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严格执行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对农业节水实施精准补贴。三是健全用水监测计量。农业灌溉取用地表水的计量到斗口及以下,取用地下水的计量到井口。各乡(镇)每季度组织开展地下水机井计量设施安装及运行情况排查,定期开展抽样校核和检验,及时更新改造老化失修、计量不准的设施。积极争取地下水开采远程监控项目和资金,逐步扩大地下水机井计量监测远程监控范围,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加快推进非农业取水和大中型灌区渠首计量全覆盖,对地表水年许可水量50万立方米以上、地下水年许可水量5万立方米以上的非农业取水口以及5万亩以上的中型灌区渠首,实现在线计量,强化取用水监控。四是探索农业合同节水。开展农业合同节水管理试点,鼓励专业化服务公司通过募集资本和集成技术,为农业节水提供技术支撑和管理服务。探索推进市场化节水服务模式,引导和鼓励合同节水管理,大力推广节水效益分享型、节水效果保证型、用水费用托管型等节水新模式,不断提高节水用水效率。采用合同节水管理实施的节水项目,按照国家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四、《方案》的保障措施
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支持、强化技术支撑、开展培训宣传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加强组织领导。农业节水实行“乡镇落实、行业指导、群众参与”机制。各乡(镇)要将农业节水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强化政府“一把手”第一责任人责任,全力抓好任务落实、资金保障、考核评价等工作。相关部门要积极做好业务指导和行业监督,统筹行业节水,创新管理手段,形成工作合力。
第二个方面,加大资金支持。结合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等项目建设,统筹整合不同渠道资金,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切实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构建经营主体、社会资本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参与农业节水工作。
第三个方面,强化技术支撑。建立农业节水技术指导专家组,强化技术协同攻关,开展节水技术、抗旱品种、种植模式、节水设备、智能控制等集成研发推广。要因地制宜建立农业节水核心示范区,打造一批“百亩方、千亩片、万亩带”,适时开展现场观摩,全面展示节水成效。
第四个方面,开展培训宣传。加大农业节水技术培训,不断夯实人才支撑。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进一步宣传农业节水相关政策,提高用水主体节水意识,推广节水型农业的理念和技术,提高用水主体节水技术水平。及时总结推广农业节水经验做法,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新闻舆论监督,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节水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