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 社区“微治理”绣出文明“新画卷”

初夏的崇信,街巷洁净整齐,社区广场上欢声笑语,处处洋溢着文明和谐之风。5月23日,崇信县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这一沉甸甸的国字号荣誉背后,城市社区作为“最小单元”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通过创新治理模式,聚焦居民素质提升、基础设施改善和小区精细化治理,崇信县绘就了一幅“景美民和”的文明新画卷。

社区,是文明培育的沃土。在世纪花园A区,一场充满烟火气的“百家宴”拉近了邻里距离;在东街社区,“文明创建大家谈”活动将高空抛物法规、安全骑行知识、食品安全要点送进楼栋巷道。这些精心设计的平台,让居民在参与互动中增进了解、化解矛盾,文明意识悄然扎根。

崇信县世纪花园A区居民李崇生:“近几年,社区不断组织各类活动,给大家提供了一个交流、了解的平台,越来越多的居民愿意参与其中,邻里矛盾减少了,互帮互助的氛围更浓厚了,爱护环境、遵守公德等文明行为也成为了自觉。”

文明之花,离不开志愿服务的浇灌。活跃在崇信大街小巷的20支志愿服务队,如同一根根灵巧的“绣花针”,精准破解民生难题。他们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常态化开展环境整治、政策宣讲、健康关怀等便民服务,累计清理楼道杂物118处、整改飞线充电67处、集中整治小区环境36次,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擦亮文明底色。

滨河路社区志愿者朱改梅:“社区志愿服务队到小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后,不文明现象有了明显的改善,我也会将车辆停放到车位,遇到垃圾随时捡掉,生活在这样的环境,心情也好了。”

基础设施的改善与智慧治理的赋能,为文明创建提供了坚实支撑。在芮溪文苑A区,“智治”与“德治”相融合:人脸识别门禁、智能停车系统守护安全;景观步道提升环境品质;“督导+激励”推动垃圾分类精准投放率达92%;“管家一对一”与智慧平台结合,实现高效服务,满意度高达98%。老旧小区亦焕发新生,协调安装集中充电桩端口386个,让“高龄”小区重焕生机,居民生活品质显著跃升。

芮溪文园A区物业服务管家朱芝玲:“社区坚持提升基础设施和强化文明意识两手抓,现在居民群众的垃圾精准投放率达 92%,同时把“管家一对一”服务与智慧平台结合,所有工单都能高效处理,满意度达98%。”

全国文明城市的荣誉,是崇信社区治理成效的闪亮勋章,更是惠民生、促长效的新起点。崇信县城市社区将继续以人民为中心,深化治理创新,巩固创建成果。

崇信县城市社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杨红生:“以“四个深化”持续巩固创城成果。一是深化精管善治机制,强化网格巡查与考核监督,提升小区环境面貌。二是深化品牌赋能工程,拓展“六微”工作法等特色品牌内涵,提升社区治理效能。三是深化志愿服务建设,创新“志愿服务+社区治理”模式,构建全民参与新格局。四是深化共建共享格局,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力量,全面提升社区文明程度和居民生活品质。”

从“最小单元”出发,崇信用“微治理”的精细功夫,一针一线“绣”出了文明城市的温暖图景。居民素质在参与中提升,基础设施在更新中完善,小区治理在创新中优化。站在新起点,崇信将持续书写“景美民和”的文明新篇章,让文明之花常开长盛。


上一篇:崇信:端午邻里宴 共筑同心圆
下一篇:崇信公安:竭“警”全力 织就文明平安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