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闹新春,民俗颂盛世。春节期间,崇信县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以非遗文化为纽带,将传统年俗与民俗文化深度融合,通过举办欣赏年画、戏曲表演、社火展演等民俗文化活动,激活非遗活力,为民族团结赋能添彩。
年画“赏”出满满年韵。年画作为民间传统的新年祝福,历经千百年的演化传承,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期待与祝福。 崇信县文化馆开展“赏年画古韵 品非遗传承 观摄影风华”文化馆里过大年活动,为各族群众呈上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与诚挚美好的新年祝愿。活动现场,色彩鲜艳、题材丰富的
年画吸引众多人民群众驻足欣赏。志愿者详细地为大家讲解了年画的起源、发展脉络以及蕴含的寓意和艺术特色,让大家在欣赏年画之美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和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此次活动不仅丰富了各族群众的春节文化生活,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搭建了平台,激发了各族群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互鉴,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
戏曲“吼”出浓浓年味。 戏曲展演活动在李元谅广场“芮鞫百姓大舞台”精彩上演,让群众在家门口欣赏和享受崇信大地孕育的丰富多彩的戏曲文化,面对面感受传统戏曲文化魅力。伴随着节奏铿锵的板胡、锣鼓声,演员们依次登台亮相,以饱满的热情和精湛的技艺,将秦腔的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台下观众面带笑容,尽情欣赏,现场鼓掌声和喝彩声此起彼伏。戏曲背后展现出的是秦腔这一传统剧种的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更是文艺工作者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时的用心坚守,此次戏曲展演使群众的文化生活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交往交流交融,在润物细无声中增进“五个认同”,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群众心中生根发芽。
社火“闹”出悠悠年情。各社火队在大街小巷、李元谅广场进行了集中表演,歌起舞翩、笑语飞扬。表演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活力四射的舞龙舞狮、风趣诙谐的赶毛驴、喜庆俏皮的秧歌、绚丽壮观的彩车方队等民俗表演,
以及各项非遗社火尽展“绝活”,释放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承载着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祈愿。五彩缤纷的社火民俗表演,不仅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表达了各族群众迎新春、庆盛世的美好愿景,更是探寻文化血脉、激扬固有文化传统的精神原动力,让广大群众在参与和观赏传统文化表演的同时,进一步引导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
点灯“呈”出火火年景。点灯背猴”是崇信的一项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流行于城乡的一种古老的民间民俗活动,历史悠久。上年初婚的夫妇,要在正月十五的晚上去女方的娘家“点灯背猴”。“点灯背猴”主要包括制作面灯面猴、点灯、抢面灯、摆酒席、背猴、倒灯等内容,习俗仪式虽然较为简单,却又包含着深刻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体现了人们对祖先的敬仰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祈愿,让广大群众“零距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广大群众不断增进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