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崇信法院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大力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立足审判职能,充分发挥能动履职作用,以“案结事了政通人和”为目标,做深做实定分止争,不断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为诉源治理工作赋能增效。
感人心者,莫乎先情
“那可是近100年的树啊,说砍就砍,谁来替我们母女俩主持公道!”
这是发生在邻里之间因一方庄稼地内的梨树枝繁叶茂,影响到另一方庄稼生长而产生的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案件,承办法官将法庭搬到田间地头,以“乡里乡亲,有话好说”为情感纽带,安抚双方情绪,当场对地界进行主持划分,成功将矛盾就地化解,当事人握手言和,围观村民为法官“法理情相融”的调解连连称赞。
“当事人文化程度有高低,思维逻辑和语言习惯不同,作为法官要善于共情同理、融情入理,要做到“如我在诉”,真正把当事人当亲人、当自己,要掌握当事人习惯的沟通方式,通过有效倾听和理性分析,展现中立公正、客观冷静的立场,帮助双方理性看待问题,促进矛盾纠纷和平化解,真正把工作做到人民群众心坎上。”这是党组书记、院长经常教导法官的办案心得。
“想”总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小李,走,咋们再去试试。”想到“事了”,车法官决定再调一次。
地头上,只见王某头也不抬地说着:“你们又来找我干啥,我没犯法,春天了,地要是不种都荒废了,我看着心疼!”
这是一起土地承包合同纠纷,2014年,王某与某果品公司签订了土地承包合同,某果园已种植该土地近10年,每年都支付土地承包费,王某也十分配合。但今年,王某突然坚定的表示,自己必须耕种,矛盾随之产生。高庄法庭随即联系村委会、派出所、司法所、综治中心到耕种土地进行现场调解,是否耕种,承包费什么时候支付,王某施肥、铺地膜产生的费用谁来承担,等等问题让调解工作几度陷入僵局。
“农时误不得,这个案子更是土地承包合同纠纷的样板,能不能打好样?如何快速有效化解矛盾?诉前调解是最优解。”秉持着这样的理念,承办法官经过几轮你来我往的协商,苦口婆心地为双方释法明理,双方最终达成一致意见,握手言和。
2024年,崇信法院主动融入党委领导的诉源治理大格局,深化“三源共治”,做实“三调联动”,全年开展诉前调解案件767件,诉前调解分流564件,诉前调解成功分流率41.3%。
庭内到庭外,不止于审判
“法官,我前年给朋友借了一笔钱,要了好几次,还是不给,除了到法院起诉,还有其他办法吗?我不想伤了面子”“我官司是打赢了,但现在被告还不给我还钱,这可咋办?”“最近经常有人推销保险,我正好有这方面的需求,但是我怕上当不敢购买”……干警们在鱼堡子社区开展“‘宪’在行动·‘法’到身边”主题活动时,居民群众你一言,我一语,很快被居民围到了正中间。
“是这样,在处理朋友之间的借贷纠纷时,除了通过法律途径起诉外,你还可以尝试与借款人进行进一步的沟通,了解其未能还款原因,并尝试协商制定还款计划,或者寻求第三方进行调解。胜诉权益得不到实现,大家可以依法到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大家买保险一定要仔仔细细看条款,买适合自己的、正规公司的保险。”短短几句话,却仿佛刚刚结束了一堂普法课,让居民的困惑得以消除。
这是崇信法院开展普法宣传的“个案”,也是把诉源治理理论从百姓“声边”送到百姓“身边”的“群像”。2024年,崇信法院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开展巡回审判、调处纠纷156件,开展“法律明白人暨婚调员”业务培训420人次,深入社区、居民小区开展普法宣传36场次,以司法之力激活基层善治活力。
把工作做在前面,多下“先手棋”
崇信法院把诉源治理工作作为主动创稳、降低诉量、减轻诉累的有力抓手,抢下“先手棋”。一方面,强化制度保障。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县委关于加强创新社会治理的部署要求,主动向县委、县委政法委请示汇报,积极推进调解平台“三进”,全力推动纠纷化解走上快车道。制定印发《诉源治理暨一站式建设活动方案》,靠前一步,主动排查,做好前端预防化解,推动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司法推动、法治保障”的诉源治理大格局。另一方面,强化源头治理。以开展“院长接访月”活动为契机,倾听群众建议,推动矛盾纠纷实质性解决。定期邀请基层群众、中小学生、行业协会等各界代表举办“法院开放日”活动,倾听人民群众意见建议,提升群众司法获得感。利用送达、执行等工作,做实“案件回访”,延续司法温情。充分发挥司法建议堵漏洞、补治理的作用,向金融机构、教育系统、市场监管等发出司法建议4条,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青少年法治教育、校园安全等方面履职尽责。
下一步,崇信法院将紧紧围绕“公正与效率”主题,做深做实诉源治理,并以诉源治理带动执源治理,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崇信、法治崇信助力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