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踏上南部塬区这片土地,映入眼帘的是泛黄的景观廊道、成片成片的优质果园、矗立在塬面中心的农民创业孵化园,还有那一孔孔承载着“致富梦”的窑洞……据生活在这里的老人们说:“多年以前,这片土地死一般的沉寂,没有产业规模没有致富渠道,很多年轻人都背负着行囊去大城市谋求生计”。
近年来,伴随着乡村振兴的春风吹到这片土地,乡村依托资源禀赋,深挖红色文化、红牛苹果等优势特色产业,通过抓基础、兴产业、树新风,绘就村庄美、产业兴、百姓富、治理好、乡风和、集体强的和美乡村发展新画卷。
持续巩固脱贫成果,接续蓝图奋斗前行。紧盯低收入人群,接续抓紧抓好动态监测帮扶,落实各类临时救助政策。依托就业工厂和大庄劳务协会,创办领办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着力培育“产业带头人”,举办牛果产业技能、传统手工制作、农创产品加工等技能培训18期596人,先后输转劳动力1923人,发放交通补助29.5万元,真正做到了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
突出产业链式导向,优化质效引领发展。依照“牛扩量、果提质”工作思路,先后建成野羊、崖窑窑洞养牛示范点,金龙-野羊矮化密植苹果园824亩,逐步形成特色产业全链发展态势。同时充分挖掘木林农民创业孵化园优势资源,引进“超吉牛”肚包肉加工宫灯生产、手工挂面等7户经营企业,带动沟老、崖窑等周边群众发展壮大庭院经济,累计提供就业岗位200多个,助推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20.9万元。
深挖红色文化内涵,构建农文旅增长点。积极争取金龙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项目,充分挖掘长征遗址遗迹和红二十五军金龙庙战斗遗址等红色资源,重点通过实施“改厕、改厨、改院”等“八改”工程,不断健全基础设施,深入推进AAA级旅游景区创建,进一步提升游购娱吃住行等旅游要素,着力争创“党旗红、生态美、产业兴、农民富”的省级和美乡村示范村。
聚焦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宜居宜游水平。立足自然本底,对标先进一流,从“一墙一树一街道”等小处着手,精细化推进野羊、大庄等乡村建设示范村建设任务,先后硬化巷道、砂化生产道路5.2万平方米,新建排水渠6.14公里。同时借助以工代赈等政策机遇,加快实施户用光伏发电、污水处理等,切实缩小城乡差距,提升乡村建设民生温度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