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县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过程,以“红色引擎”驱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载体,奋力谱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篇章。
强基固本,织密党建引领“一张网”
构建“县委统筹、部门联动、基层落实”三级责任体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重要内容,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纳入党员干部年度培训计划,列入党校主体班次和干部轮训班必学内容,引导党政干部牢固树立
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打造2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建成8个“红石榴”互嵌式发展社区,着力推进“陇原红石榴”家园、驿站、工作室等品牌实体建设。依托县保至善纪念馆、文化三馆主题教育阵地,今年已开展各类活动26场,接待各族群众1.2万余人,有力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发挥党群服务中心作用,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的文化长廊、文化墙,以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形式展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光辉历程,在李元谅同心文化广场,举办“民族团结一家亲·欢歌载舞贺新春”等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文体活动30余场次,不断丰富完善服务各族群众载体。
凝心聚力,共绘团结进步“同心圆”
坚持把宣传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重要论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政策法规等纳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常态化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政策培训、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等形式,进一步讲好民族团结故事,筑牢党员群众团结奋进的思想根基。先后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百场万人”大宣讲、统战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培训班、“联学+巡听”教育、“石榴花开香丝路·团结共绘同心圆”主题宣讲等活动100余场次。通过“小板凳”、“大喇叭”、“院坝会”等方式,宣讲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故事。组织党员干部与各族群众结对帮扶,帮助解决就业、就医、
就学等实际困难1300余件。举办民族文化节、传统体育赛事等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三个离不开”思想深入人心。
融合发展,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立足资源禀赋,探索“党建+产业”发展模式,发挥党员致富带头人作用,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传授先进种养经验,集思广益谋销路,有效提升手工挂面、香瓜、蜂糖汁、宫灯等来自乡间的“土特产”发展质量,“以点带面”促进附近村民增收致富。带动各族群众发展乡村旅游等产业,打造锦屏镇梁坡村美食度假型、黄花乡黄花塬村研学拓展型等一批乡村旅游示范典型,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改善,促进各族群众共同富裕。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提升,打造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展销苜蓿、五爪菜、野茵陈、洋槐花等时令农特产品20多种,打造“崇信苹果”、“黄寨塬”小杂粮、“崇信甜瓜”、“龙湶源”铁皮石斛、“陇原巧手”手工艺品、“华夏艺术”根雕等具有网销竞争力特色品牌10个,党员带头教授农户直播带货,打开各族群众增收新路途,助力乡村振兴。
创新治理,打造和谐稳定“新样板”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组建“红石榴”党员志愿服务队解决“急难愁盼”,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水平,切实增强党对各族人民的号召力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建立“党员联户+网格化”管理工作机制,组织党员干部常态化开展矛盾纠
纷排查化解工作,引导各族群众代表、乡贤能人参与矛盾纠纷调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社区、法院、妇联、司法等单位多方联动和闭环服务,构建起矛盾纠纷多元调解机制,在化解矛盾中守护和谐。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组织党员律师、法律工作者为各族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提高各族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学会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通过创新基层治理方式,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