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在中华大地吹响,无数乡村如春笋般焕发出勃勃生机。然而,位于锦屏镇下片的文家咀村,却一度深陷发展的泥沼。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被时代遗忘的小村落,却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创新求变的精神,完成了从发展困局到振兴样板的破茧之路,书写了一曲壮丽的乡村振兴之歌。
困境重重:发展之路上的荆棘
文家咀村,曾经是一个被发展难题重重围困的小乡村。交通的闭塞宛如一道无形的枷锁,阻碍了外界的资源与信息流入;人口老龄化严重则让这个村庄失去了年轻的活力与创造力。全村127户466人中,脱贫户占比近半,这一数据深刻地反映出村庄贫困问题的严峻性。而在常住人口93户375人里,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成为了“主力军”,这使得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空心化的问题愈发突出。
驻村工作队初到文家咀村时,面对的是一幅令人忧心的景象。破旧的房屋、荒芜的土地,村民们眼中的迷茫与无奈,都在诉说着这个村庄发展的艰难。但工作队并没有被眼前的困境吓倒,他们深知,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蕴含着无限的潜力,只要找到合适的突破口,文家咀村一定能够迎来发展的春天。
红梅杏之光:产业变革的火种
转机往往在不经意间出现。2021年盛夏,三位红梅杏种植大户的丰收喜讯,如同一束耀眼的光芒,穿透了文家咀村发展的阴霾。这丰收的果实,不仅是三位种植户辛勤劳作的结晶,更是文家咀村产业变革的火种。
驻村工作队联合村“两委”迅速行动起来,他们组建了由农业专家、乡土人才构成的调研专班。这些专业人士不辞辛劳,深入田间地头,实地勘察土壤气候,详细分析市场需求,认真比对种植效益。经过一番严谨的调研和论证,他们最终将红梅杏产业确定为破局的关键。
说干就干,在接下来的短短两年间,文家咀村掀起了一场红梅杏产业发展的热潮。906亩老果园完成了“高接换优”技术改造,先进的嫁接工艺让这些曾经老态龙钟的杏树焕发出勃勃生机,不仅实现了两年挂果的奇迹,而且进入盛产期后亩均收益更突破了5000元。曾经的荒山坡地,如今变成了“黄金果园”,满山的红梅杏树成为了文家咀村最亮丽的风景线。
多元赋能:振兴动能的全面激活
产业振兴是一场没有终点的征程。文家咀村深知,单一的产业难以支撑村庄的长远发展。因此,驻村工作队秉持“一业为主、多元发展”的理念,在做强红梅杏支柱产业的同时,积极深挖闲置资源的潜力。
村集体的废弃窑洞,曾经是无人问津的角落,如今却成为了散养鸡项目的理想场所。利用窑洞的天然养殖优势,文家咀村创新实施了散养鸡项目。通过整合财政资金10万元、引入专业养殖技术,首批3000余只鸡苗落户窑洞。这个项目就像一颗充满活力的种子,在文家咀村的土地上迅速生根发芽。项目当年即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形成了“地上种杏树、窑内养鸡群”的立体种养模式。
这种“特色种植 + 生态养殖”的复合产业体系,实现了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发展的质变。通过“党支部 + 合作社 + 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了60余户村民参与产业发展。从果园的精心管护到鸡苗的细心饲养,从专业的技术培训到产品的顺畅销售,村民们在家门口就找到了增收致富的新门路。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未来展望: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如今的文家咀村,已经焕然一新。漫山遍野的杏树硕果累累,窑洞旁的鸡群悠然踱步,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新图景已然呈现在人们眼前。但文家咀村并没有满足于现状,驻村工作队和全体村民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村上依托田园风光和窑洞文化,打造集采摘体验、农事研学、民俗旅游于一体的农旅融合项目,让游客们在这里感受到乡村的独特魅力。搭建电商直播平台,让优质农产品搭上“数字快车”走向全国市场,拓宽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文家咀村用坚定的实践证明:只要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创新驱动、凝聚发展合力,就能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密码。在驻村工作队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山村,正以昂扬的姿态迈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明天,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精彩答卷。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文家咀村将成为更多乡村学习的榜样,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