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纪检监察 > 学思践悟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责任编辑:屈鸿飞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时间:2022年11月08日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对话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龚云
11月1日,北京展览馆“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内,参观者在贵州展区“中国天眼”FAST模型前,通过耳机聆听来自宇宙深处的脉冲星声音。(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11月3日,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横村镇党员干部深入种植基地,帮助采摘、搬运杭白菊,助力菊农增收致富。(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党的二十大强调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10月31日,江苏省常熟市辛庄镇平墅村迎来了“退草还田”后的第一年秋收。(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二十大报告通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本报就此推出访谈——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记者:如何理解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意义?

龚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其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强调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就要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学习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就要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掌握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掌握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记者:在党的二十大报告起草过程中,对于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明思考和研究的方法:“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坚持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底线思维,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等的结合上进行思考,确保得出的结论、作出的部署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底线思维等思维方法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怎样的关系?

龚云: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展开运用在实践中,就形成了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底线思维等科学的思想和工作方法。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从全面提高执政本领的高度,多次向全党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坚持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要求。这些思维方法,不仅是新时代广大领导干部需要掌握的领导思维本领,更是从中国道路、中国实践中升华凝练而成的具有时代前瞻性、理论原创性与实践引领性的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

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底线思维等思维方法,深刻贯穿体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

记者:认真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报告,其中蕴含着哪些思维方法?

龚云: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底线思维等思维方法,深刻贯穿体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

战略思维,是指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科学思维。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二十大报告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发展面临的新的战略机遇、战略任务、战略阶段、战略要求、战略环境的深刻把握。报告宣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行了“分两步走”的战略安排,明确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路线图,提出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对未来5年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出主要目标任务,作出战略部署。在报告中还可以见到一系列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包括扩大内需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业优先战略、人口发展战略、全面节约战略、开放战略,等等。

辩证思维,是指运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例如,报告在充分肯定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指出“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既指出当前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也强调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又如,量变质变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报告指出,要“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既要在量的合理增长上下功夫,又要着重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再如,报告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内和外是物理方位,也是矛盾的主和次。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必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同时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统筹好发展与安全、开放与安全关系。

创新思维,是指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科学思维。二十大报告在思想理念、政策举措上既有继承,又勇于创新。例如,报告围绕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作了深入阐述,提出要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就是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强调我们要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敢于说前人没有说过的新话,敢于干前人没有干过的事情,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又如,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详细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通之处,更有基于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是对已有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和超越,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此外,报告还着重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历史思维,是指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科学思维。二十大报告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开篇就强调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历史是一个过程,各个历史时期都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辩证统一。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我们要展望未来,就要看过去是怎样走来的,尤其是要看新时代的十年。因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党的十九大以来五年工作基础上,用“三件大事”、三个“历史性胜利”高度概括新时代十年走过的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奋斗历程,从16个方面全面回顾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从4个方面总结提炼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此外,报告中“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始终从国情出发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因循守旧,保持历史耐心,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持续推进”“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等重要论述,都体现了历史思维。

底线思维,是指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思维方法。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报告充分体现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气神,开篇“三个务必”之一就是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把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牢牢把握的一条重大原则,强调注重在重大斗争中磨砺干部、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此外,“国家安全”在报告中被置于显要位置,专门设立“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章节予以论述,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要求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要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等,都体现了底线思维。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思维方法并不是各自孤立、相互离散的,它们相互呼应、相互关联,统一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实践之中。例如,坚持战略思维,就必须树立大历史观,把各项战略部署置于历史长河中进行思考,既要求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及其本质,又要求符合历史发展逻辑、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发展规律,还要求有效化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种种矛盾和关系。

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关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

记者: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关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这里提及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应如何理解和把握?

龚云:历史逻辑,是对历史的必然性和规律性的概括。深刻领悟历史逻辑,就要知道我们从何处来、向何处去。我们党已经走过创造辉煌的一百年,正团结带领人民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党团结带领人民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走过了第一个10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要继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取得历史性成就,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只有以历史视野回望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牢牢把握党的二十大所处于的关键历史节点,才能更好理解领悟党的二十大关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

理论逻辑反映历史逻辑,是对历史逻辑的理解。深刻领悟理论逻辑,就是要牢牢把握历史逻辑背后的思想根源。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和阐述的一个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重大政治意义的命题。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有力指导了新时代中国的伟大实践。新征程上,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我们就一定能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实践逻辑是对正在进行的实践活动的必然性和规律性的概括,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统一于实践逻辑,它们是实践逻辑的科学反映。把握实践逻辑,要紧密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联系这些年来我们走过的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历程,联系我们深化改革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有效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具体实践。必须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大擘画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是基于对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与经验的深刻总结,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遵循。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要求我们思考问题必须在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相结合上下功夫,做到在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中总结规律,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把握主动,在国内和国际的结合中统筹大局。

记者:党员干部应当如何提升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转化为自觉的思维模式并运用到实践中来的能力?

龚云: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只有深入钻研原著,才能全面透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谛。读原著、学原文,是为了悟原理,要掌握其中具有普遍真理性和价值的基本原理,领悟经典作家观察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

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两个结合”、“六个坚持”,正确认识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深刻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要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百年党史生动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揭示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的客观规律。今天我们要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要回望百年党史中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拿马克思主义这个“矢”来射中国这个“的”,从而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引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发展的。

要坚持知行合一。马克思主义具有显著的实践性,是来自实践又回到实践中去的理论。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既注重在理论学习上做文章,又要结合自身职责与工作实际,在学用结合上下功夫,把研究解决问题作为学习的着眼点,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学习成果落实到干好本职工作、推动事业发展上。(本报记者 郝思斯)